42 |
[伤寒论]
42 43-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①厥逆:四肢厥冷。 ②筋惕(tì)肉瞤(shùn):筋肉跳动,由于亡阳脱液,筋肉得不到煦濡所致。 |
太阳中风症,脉象浮紧,发热,恶寒,周身疼痛,汗不得出而烦躁不安的,用大青龙汤主治之。假使脉象微弱,汗出恶风的,不可服大青龙汤;万一误服了,就会发生四肢厥冷,筋肉跳动,这是因误治而病情加剧的表现。 |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麻黄和石膏组 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 会把热往下导。为什么吃痲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褢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技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凡是看到病人表寒里热的时候,就用「大青龙汤」,病人曰喉咙痒痒的,问病人有没有咳呕?有咳嗽,问口有没有渴?答有渴,问有没有痰,答有痰且痰黄黄浓浓的,黄浓就代表病人里面热,问会不会怕冷?答有,且有鼻塞的现象,所以这病人表是寒的里是热的,这热是肺热,所以用「大青龙汤」。 为什么喉咙会痒痒的,因为水喝到胃里面,正常的管道是水从胃的津液发散到肺,再到皮肤毛孔流汗流出去,有一天皮肤毛孔被寒束到了,这个水要回头,可是水不会回到胃中,水顺着三焦淋巴系统到胃的下方,这水气已经离开汗腺,但又不在胃中,也不在消化系统中,水在横膈膜 中,一呼吸水气就往上冲,就痒痒的。肺里面太热了,舌苔会黄的,所以开石膏,把水往下导,小便排出去。 「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如果咳嗽,胃口好不好?如果胃口很好,开「麻杏甘石汤」,咳嗽咳得都没胃口了,开「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就是病人的肠胃已经伤到了。 所以平常肠胃很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麻杏甘石汤证」。平常肠胃不好的人,得到咳嗽的 时候,「大青龙汤证」。科学中药的药粉,在真正危险的时候,整罐吃下去,也没用,因为汤者,荡也,熬汤剂的时候,可 能一剂下去就好了,所以经方说「一剂知、二剂已」,指的是汤剂,因为汤的热力,所以下去的力量很强。 有一种状况不可以吃「大青龙汤」,就是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先不管什么症状,如果他的脉很微弱就是里虚了,「汗出」就是津液不够了 ,风吹得很难过,表示这人里面已经很冷了,石膏一下去,就更冷,本来津液就已经不够了,麻黄杏仁一发汗,这样津液就会伤的更多,这时会造成病人贫血,因为血水同源,结果病人的手脚会冰冷掉,所以如果很虚的人绝不可给「大青龙汤」,这病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是桂枝汤证,又因表虚里寒,所以应是「桂枝汤加附 子」。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石膏一般四到五钱,杏仁一般二钱多到五钱都没关系。标准的黄金比例是,麻黄用六钱,石膏用四钱,杏仁用二钱,那么杏仁加石膏等于麻黄的六钱,这样子就不会伤到津液。当然临床上要看病人的症状作加减,如果病人高烧与烦躁明显的时候,我们石膏可以用到一两,如果咳嗽频繁或痰多,就多加杏仁。 如果喝完「大青龙汤」,汗出太多,药开太过了或运动流汗太多,用「温粉」擦擦。如何预防发汗太过,就是慢慢喝大青龙汤,喝第一碗的时候,可以让病人先喝两口,看看如果没有什么感觉,再继续喝两口,慢慢地把第一碗喝完,感觉到快要发汗,就不要再喝,然后保暖帮助发汗。 温粉:牡蛎、龙骨(马骨)、糯米,三味磨粉等量。 临床上,气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龙汤」证,也就是寒喘;天气热才开始喘,天气冷就不喘,就是「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里热想出去出不去,外面的热进不来,被寒束到了,就是热喘。 大青龙汤是治疗疫病的药方,疫病就是气候不正常的情况下,例如春行冬令,所发生的流行传染病。现代的,只要是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相同,就是用大青龙汤,因为中医是同证同治。如果是四季分明,节气交替正常的时候,就不会用到大青龙汤;只会用到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等 。 |
44 |
[伤寒论]
44-39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①乍:助亚切,忽也,猝也。 ②无少阴证:没有少阴阴盛阳虚的症候。 |
外感风寒之邪,症见脉象浮缓,身体不疼痛,仅感沉重,偶有减轻,若有发热、畏寒、无汗、烦躁等大青龙汤症主症,而又无少阴阳衰阴盛征象的,可以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以清里。 |
少阴证的人,也会脉浮缓身重,少阴证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但欲寐,脉浮缓就是外有表证, 为什么但重,就是病人素有湿在中焦,湿在中焦,肌肉关节都会感到重重的,身重,就是四肢很重, 就代表湿很盛,如果湿只在脾胃里面,用白朮茯苓,白朮是干燥剂,茯苓利尿,把湿从小便小掉,如果这湿除了在脾胃中间,还有在关节上面,也可以用「大青龙汤」,如果光开「桂枝汤」、「麻黄汤」,解表的力量太快了,表去了,这湿去不掉,用「大青龙汤」来发,就是得汗解,全身的湿,用汗解,把这湿导到小便太远了,直接皮肤出去比较快。所以大青龙汤除了治疗疫病,也治疗全身水肿沉重。如果单是中焦脾胃的湿,舌苔很白很稠很厚,用白朮茯苓,得小便解,平常白朮茯苓开等量,如果水比较多,就茯苓加重,如果湿比较多,就白朮加重。
|
45 |
[伤寒论]
45-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①表不解:表症还没有解除。 ②噎(yē):食时发生噎塞。 |
伤寒,表症未解,心胸之下有水饮之邪,病人干呕、发热、咳嗽,或兼口渴,或兼下利,或兼噎塞,或兼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兼气喘等,用小青龙汤主治。 |
「小青龙汤」是由麻黄、芍药、干姜、细辛、桂枝、半夏、甘草、五味子组成的,细辛是一味非常热的药,细辛是有毒的,临床上,细辛只开一钱,细辛长得细细的一根,下面有很多根茎,用它的根部,细辛一根独阳往上走,所以很热。因为里寒很盛,所以开细辛和干姜,把里寒去掉, 让里面温热起来,把水气去掉,心下有水气,往上冒,所以会喉咙痒。五味子药没有寒热,五味子是止咳的,所以【本草】写五味子润肺,有时咳得很厉害的时候,气管都会咳破,用五味子。有时候咳得太厉害,会呕,用半夏,半夏会降逆也可以去水,所以胸腔的水,半夏也可以去,半夏还可以 化痰,所以半夏与五味子合起来就能化痰止咳,张仲景的半夏是生半夏,半夏洗完就入药,生半夏有毒,也就是靠这毒把水排掉,能解半夏的毒就靠生姜和干姜,所以干姜与半夏并用在里面。 生姜是散胃中之寒,干姜是温中去肺中之寒。桂枝、芍药、甘草此三味药是从桂枝汤来的。 「小青龙汤」的用法,就是表寒里寒的时候用的,开「小青龙汤」的时候,表里双解,所以表面上可以看到「麻黄汤」证,「大小青龙汤」都可以看到咳嗽,而且都有痒咳,都有水气在里面。 「小青龙汤」,一种是本身素体虚寒的人,得到「麻黄汤」证的时候用的,还有一种,本来是「麻黄汤」证的,没服用「麻黄汤」,而从「麻黄汤」证转成「小青龙汤」证,所以是「麻黄汤」证失治,而变成「大小青龙汤」证的,大或小则视病人身体的症状而变。 本来身体就是里寒的人,舌苔伸出来白白的,平常不会口渴,想喝热水,里面寒很盛,就代表水很多,水发散不掉,停在里面,自然不会口渴,小便白白的,里寒很盛的人,一得到「麻黄汤」证,就表寒里寒了,水停在里面,呼吸的时候,横膈膜会上下移动,水气跟着一阵一阵往上冲,往上冲 就会痒,所以咳一咳,会比较舒服。「小青龙汤」吐出来的痰是白色的泡沬,「大青龙汤」吐出来的是黄色的浓稠的,所以服「小青龙汤」会使里寒和水从表及小便解掉,所以「小青龙汤」下去的时候,会发汗发很多,用炙甘草把汗回逆回来,肠胃功能的恢复,就靠细辛和干姜,所以病人吃了「小青龙汤」,好了以后会很饿,因为肠胃功能恢复了。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 若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半夏本身去水的,所以有渴的时候,不会用半夏,因为病人的水饮不是很重是表寒水多,里水比较少,这时候半夏就拿掉,这里的半夏半升,大约是三钱。栝蒌根和天花粉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药行卖,栝蒌根和天花粉是一样的,而实际天花粉是黄瓜的粉,真正的栝蒌根,就是栝蒌的根茎,栝蒌根能生津止渴;中药里面所有能够止渴的药,都是西医所谓降血糖的药,因为糖尿病的人会口渴。若微利,如果稍微下利,就是水跑到小肠里面去了,把麻黄拿掉,真正在用的是加芫花,就是十枣汤里面的芫花,用大约一克到二克。若噫者,就是打嗝,人身上的水如果没排掉,就会停积在胸膈,停久了就变成饮,饮日久就变成痰,痰在胸膈就会恶心想打嗝,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把水利掉。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这是后人写的,实际喘的时候,不会把麻黄拿掉的。 了解方剂后,再看四五条,伤寒,表不解,代表还有表证,心下有水气,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因为有水气,所以水气往上的时候,会有咳嗽的现象。为什么干呕?因为本身胃没问题,但是水饮隔在这,产生的反呕。发热而咳,咳的很痒,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有没有这些或都无所谓,只要有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这些现象「小青龙汤」 都可以用。 初期的肺积水,当水气还没有盛的时候有三个汤方: 刚开始积在皮肤表面的时候,肚脐以上积水用发汗,用「麻黄汤」下去把汗发掉。如果来不及,已经跑到里面,刚开始肺里面有一点积水的时候,咳得很厉害,这是「小青龙汤」证,到水积得很严重的时候,「小青龙汤」都来不及了 ,水已经积满,病人但坐不得卧,一躺下就咳,此即「十枣汤」证。 凡有咳嗽喘急,每逢寒暑辄发,吐痰沫而不得卧,喉中如结者,即为因心下有「水饮」,气喘的时候,天气冷就开始喘,这就是标准的「小青龙汤」证,因为人身上的温度和节气是搭配的,寒很盛的时候,就开始喘,这就是「小青龙汤」证。吐出来的痰,清清白白的,就是「小青龙汤」证,如果吐出来的是浓浓稠稠的,或黏稠胶痰状的,就是「大青龙汤」证。
|
46 |
[伤寒论]
46-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
外感病,表症未解,水饮停聚,出现咳嗽、气喘、发热、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龙汤主治。若服小青龙汤后口渴的,是外寒得去,内饮得化,为病情将要解除的征象。 |
所以小青龙汤证的病人,这时候有发热的现象,但是不会口渴,表示里面水很多,肺里面有积水,水饮很多。小青龙汤用发汗的把水去掉后,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喝了小青龙汤会口渴的,就是水去掉了,常常病人呕吐或有什么病,病人吐掉或发汗发掉,病人开始口渴了,口渴就代表胃气回来了,自己会痊愈,病自已会好。这个观念我们也可以延伸到肾脏病的病人,肾脏病的病人,不流汗也不口渴,如果吃了药以后,结果会发汗也会口渴,就是里寒去掉了。 以上讲的是太阳证上篇。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宜速攻。 中者,受病较久,邪气渐深,正气渐弱,宜攻兼扶。 末者,病已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宜扶正气。
|
47 |
[伤寒论]
47-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①外证:就是表症。《淮南子·精神训》说:“外为表而内为里。”有人认为外症的涵义较广,表症的含义较狭。其实外与内相对而言,与表里并没有大的区别。 |
太阳病,在外的表症未解,脉象浮弱的,仍当解以汗法,宜用桂枝汤。 |
这条辨的意思在说:治病是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照样开「桂枝汤」,不是只有七天,病情不一样,所以北极的人和非洲的黑人得到感冒,开的药不一样,中医用症状来区分,来开药,像登革热刚开始时开「葛根汤」就好了。可见本条在侧重外证未解这句,不论病之时日多少,苟无「里有虚寒」,槪与汗解,即里有实证热证,亦以汗解为先,此为仲师之心法。
|
48 |
[伤寒论]
48-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
太阳表症,误用攻下法,表症未除,而又出现轻度气喘的,这是表邪郁闭、内迫于肺的缘故,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治。 |
平常太阳证的时候,一定是解表发汗,如果医生开错药攻下,攻下的药一吃了以后,全身的感觉很明显,血整个往下走,如果是体力比较好的人,下去以后又会回来一下,结果病人感觉微喘,病人没有结胸,如有微喘,代表病还在表还没有解,攻下攻错了,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前面的酒客也是用厚朴来燥脾的湿,杏仁润肺润气。 如果伤寒感冒里寒表寒,又咳很久,检查没有「小青龙汤证」,也没有「大青龙汤证」,问怕不怕冷?不怕冷,也不怕热,风吹得很难过,有一点流汗,有咳嗽,「桂枝汤」没有讲咳嗽?有! 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所以常常「小青龙」、「大青龙」还没有好的时候,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所以久咳不愈,小孩百日咳,「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就好了,因此「桂枝汤」证, 本身又带有咳嗽的加「厚朴、杏仁」就好了。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桂技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四九:「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 「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就是还有表证,不可下也,千万不可攻下,下之为逆,医生的过失,欲解外者,「桂枝汤」。当医生在决定攻下的时候,就是知道病人肚子里面有干大便,才会攻下,攻下之前,看还有「桂枝汤」证,先不要攻下,怕下陷入胸,所以要先去解表,再去攻里。
|
49 |
[伤寒论]
49-44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
太阳病,当表症没有解除的时候,切不可用泻下的方法。如果使用下法,就违反了治疗规律而使病变加剧。想要解除表症,宜用桂枝汤。 |
太阳病,外证未解,就是还有表证,不可下也,千万不可攻下,下之为逆,医生的过失,欲解外者,「桂枝汤」。当医生在决定攻下的时候,就是知道病人肚子里面有干大便,才会攻下,攻下之前,看还有「桂枝汤」证,先不要攻下,怕下陷入胸,所以要先去解表,再去攻里。
|
50 |
[伤寒论]
50-4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
|
如果刚开始「桂枝汤」,给病人发汗没有好,又误攻下,攻下了以后,病人脉还是浮的,代表「表证」还在,没有好。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病在表如果攻里,走错方向了,今脉浮,故知在外,须当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所以「桂枝汤」非常的好用。
|
51 |
[伤寒论]
51-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
太阳表症,脉象浮紧,发热,周身无汗,如果自动发生鼻衄的,就可以获得痊愈。
|
太阳病,脉浮紧这代表伤寒,无汗发热,身疼痛,这就是太阳病的「麻黄汤证」,如果八九日后,表证还在,还是冷得要死,必要发病人的汗,开「麻黄汤」给他吃了以后,微除,稍微除了一点。开「麻黄汤」给病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医师的过失,一种是病人的过失,什么是医师的过失?前面讲了,方子的剂量很重要,是「麻黄汤证」,开「麻黄汤」,病人吃下去发汗了,如果开太轻了,发汗的力量不够,微除,就是一点点除掉了,还有症状在里面,这是一种情形。还有就是医生的剂量开得很足,病人喝得不够,只喝了第一碗,这一种是病人的过失,就是剂量吃得不够,造成病人发烦,目暝,突然感到情绪暴躁,头有点昏花,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有这种状况是这病人本身体能很强,体能很强的人得到「麻黄汤证」,喝「麻黄汤」的剂量不够,但「麻黄汤」已经带动血的奔腾,已经把免疫系统带出一部份,结果阳气整个往上冲,血往上冲,冲到头部,结果昏弦,严重的血叛离经脉,造成流鼻血,汗和血是同源的,有的时候给病人发汗的药,一发汗烧就退烧了,还有时给病人发汗的药,结果病人流鼻血烧就退掉了,所以小孩子发烧,流鼻血烧就退了,小孩子阳气很重,有时候感冒,流鼻血烧就退了。这时候看到鼻血已经流出来了,表示病人已好了,再开「麻黄汤」就太过了。 临床上有一个案例,两个木工的兄弟,大热天把父亲用棉被包起来,带到诊所来看病,说已经中风一个礼拜,结果我一看,麻黄汤证,照样用麻黄汤,心想仲景必不我欺;为了小心,隔天打电话去求证,结果家人说,不在!原来是不在家里,出门去玩了;问家人说麻黄汤喝了几碗,回答 说只喝了一碗,药效就是这么快;而且吃了麻黄汤还是睡的很好,不因为麻黄而有失眠现象。虽然八九日不解,不管病名是中风还是感冒,只要还是麻黄汤证,就用麻黄汤,这就是辨症论治。
|
52 |
[伤寒论]
52-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
太阳表症,脉象浮紧,发热,周身无汗,如果自动发生鼻衄的,就可以获得痊愈。 |
这因本身的体能比刚刚的更强,刚才的阳气还只是中级强,还需要「麻黄汤」来把寒发出来,这个不用「麻黄汤」,常见的是小孩子,而且是男孩子,很皮,跑来跑去,妈妈还在煮「麻黄汤」, 所以不用紧张,血会自己停掉,一般容易发生在十四岁以下的孩童,因为是纯阳之体,所以在针 灸课程中讲过,十四岁以下的孩童如果流鼻血,不需要治疗。 温度因衄血而降低,故中医谓之「红汗」。故多血家之有脑充血象征者,不但无害,反而有益。 【内经】: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就是平常容易流鼻血的都不会有汗的,还有平常流汗很 多的人,就不会流鼻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