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标题: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倪海厦:
所谓痹的定义就是感觉是麻木不仁。中医有风痹,有血痹,后面都有介绍。血痹与虚劳的病脉放在一起。一般来说风痹,就是肌表麻木不仁没有感觉,皮肤会变得很粗糙,有的人半身不遂,有的人但臂不遂,中医把这个所有中风归类为气血两虚。如果我们气血很足,中风了,就是桂枝汤证或是麻黄汤证或是葛根汤证。当病人本身气血两虚时得到中风时,就会有中风的症状了,所以中医在治疗中风时,我们都是把病人血补足,或是把气补足,一般都是在这个角度上面着手。现代许多人,认为吃降血压药就可以预防中风,但是现在许多人吃了降血压的药,结果还是中风,很多证据显示西药是无法预防你得到中风的,量血压并不代表可以帮你预防中风,因为血压是会受到心情影响的,我们不可以将之做依据来判断此人是否中风。
像『但臂不遂者』,这是虚劳。中医过去认为是房劳,房事太多,或者是工作太操劳造成了气血两虚以后,有的人是直接瘫痪掉了,也有人是从背后上来,从督脉上来会造成整个手臂都麻掉了,中医通通归之为痹,是属于风痹。脉是微脉,微脉代表血虚掉了,就是脉很细弱。数脉代表风脉,所以病人是血虚又得到风的现象,这就是中风。中风的时候可以针药倂施来治疗,例如一个临床案例,用麻黄汤外加防风、党参、当归、川芎、熟地然后找针家来针手足三里、曲池、委中、肩井、合谷、环跳、跗阳、丰隆、蠡沟等穴,病人有伤寒的现象,因为表有寒症,但是又同时兼有里虚,因此开麻黄汤的同时还需要加入很多补虚的药进去,像党参、当归、川芎、熟地都是补气补血的药,防风能够补表,帮助麻黄来解风。下针的话,我们有中风七大穴。以前很有名的经方家曹颖莆先生就是专用汤剂处方,需要针灸时是找另外针医来针的,过去很少有一个医师同时懂药又懂针。 
遇到中风病人我们下针的手法,第一个原则,是先补健侧,第二个动作是泻患侧,就是好的那边,我们用补的方法下针,用补的手法作捻转或是插提。坏的那边,用泻的手法进针,用泻的手法作捻转, 第三个原则是选穴,我们选的穴位是肩髃、曲池、外关这是手上三个中风大穴,脚上三个中风大穴是环跳、风市、阳陵泉。再加上背针, 就是针风府穴。如果病人舌强不语,嘴巴不会讲话,就需要针百会穴, 这是针灸治疗中风时我们时常在扎的穴道,这些都是治疗中风的基本穴道。
其他穴道的选用,大家可以临症来做取捨。比如说加足三里,可以加强病家的胃气,灸足三里可以预防第二次的中风。因为中风本来就是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就是因为肠胃吸收不好才会有的症状,这个时候我们针下足三里胃经的本穴,让病人的肠胃吸收变好,因此灸此穴就可以预防病人第二次的再中风。出现中风先期症状时中医可以预防,中风了以后我们去治疗也可以预防他第二次再中风。先期中风的是有先兆的,像我们手脚会麻,表示两个月以内会有机会中风,如果脚前面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会麻,两个礼拜以内就会中风。中风前就已经有肌肤不仁的现象,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开始动手了。如果这个时候脚麻或者手麻你跑去找西医,西医就要病人去看外科,检查看看你有没有风湿。或是去验血,验完血出来看到你在外面已经中风躺下去了,中医知道这是将要中风的预兆,并不是什么风湿关节炎引起的麻木。
临床在急救中风时,如果病人已经昏迷过去,我们的针法又不一样。刚才讲的是用在治疗中风以后的穴位选取,急救的时候我们下针下百会、人中、十宣放血然后再扎涌泉,把病人当成脑溢血来治。如果病人在然谷穴那边有瘀青筋一块浮起来,就在然谷穴直接放血,百会也放血,十宣也放血,这是中风昏迷时的急救法。如果这套针法针下去病人还没醒过来怎么办?在内经里面有说明治法,大家记住要在病人左额角位的地方,拿剪刀把这块一寸方圆的头髮剪下来,拿火一烧,变成黑黑焦焦的,烧成粉。然后把针管拿出来,当成发焦散,把它直接吹到病人的耳朵里面去,人就会醒过来,这个是攻脑部瘀血的利器。一喷进去的时候,鼻子会出血,当鼻血一出来,脑部的瘀血就会整个跟着一起从鼻子出来。这是我们治疗植物人的绝佳治法。
 


上一个 下一个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