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伤寒论 其他 类型 药名 本草 倪本草 笔记 六经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编号 次数 名称 库存 正序 倒序
三一三、巴豆
【本经原文】一名巴菽.味辛,温,有大毒。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
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筱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
虫、鱼。生川谷。
【产地】产四川,出古之巴郡,故名,木高大,结实作房,内含之仁即巴豆。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主治】巴豆为峻泻要药,主荡涤脏腑,开通闭塞,破症坚积聚,留饮痰澼,治大腹水胀,
胎伤腹中,利水谷道,排恶疮脓血。
【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杀班蝥蛇虺毒,可练饵之益血脉。
【药性】治十种水肿,瘘痹落胎。
【日华】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脏虫,
治恶疮息肉,及疥癞子疮。
【元素】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治生冷硬物所伤。
【容川】巴豆油滑,而主下降,故能利大便。味大辛故性烈,大热则悍,以悍烈行其滑利,
故迅捷而不留也。
【药征】主治心腹胸膈之毒,兼治心腹卒痛,胀满吐脓。
【用量】普通五厘至三至五分。
【禁忌】凡一切汤散丸剂,切勿轻投,即不得以急证,亦须炒熟压令油极净,入分许即止,
不得多用,芫花为使,畏大黄黄莲藜芦冷水,反牵牛,中巴豆毒,用冷水黄莲汁大豆汁解之
效。
一七二、贝母
【本经原文】味辛,平,无毒。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一名空草。
【产地】产四川山西等地,为圆球形之根。色白入药,今浙江亦有之,称浙贝母,功用稍异。
【性味】味辛苦,性平无毒。
【主治】贝母为袪痰治咳要药,功能散结泄热,润肺清火,治烦热疮疡。
【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恶,风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
【大明】消痰润心肺。末和沙糖丸含之,止嗽,烧灰油调,传人畜恶疮,敛疮口。
【容川】色白性平,利胸肺之痰气。
【药征】主治胸膈郁结痰饮。
【用量】普通钱半至三钱。
【禁忌】寒湿痰食痰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及痰厥头痛,
中恶呕吐,胃寒作泄,法宜用辛温燥热者,均忌贝母。
三一二、芫花
【本经原文】一名去水。味辛,温,有小毒。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
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生川谷。
【产地】产我国河南以及北地山谷中,庭园亦可种植,为约三四尺之落叶灌木,花入药。
【性味】味辛(或作苦),性温,有毒(或作大毒)。
【主治】芫花为行水祛痰要药,主水肿,水饮,痰癖,利血脉,治疮毒,参看甘遂大戟等条。
【别录】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根疗疥疮,可
用毒鱼。
【甄权】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寒痰,涕唾如胶,通利血脉,治恶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
急,不能行步。
【大明】疗咳嗽瘴疟。
【药征】主逐水也,旁治咳掣痛。
【用量】普通七分至二钱。
【禁忌】时珍曰,饮有五,皆由内啜水浆。外受湿气,郁蓄而为留饮,芫花大戟甘遂,逐水
泄热,能直达水饮巢囊隐癖之处,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元气,反甘草,
能堕胎,孕妇忌用,醋制良,参看甘遂大戟条。
一四○、瓜蒂
【本经原文】味苦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虫毒,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
中,皆吐下之。即甜瓜之蒂也。
【产地】处处有之,取甜瓜之苦蒂入药。
【性味】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上焦之实症,以吐取之,浊痰壅塞,全身水肿等实症。
【倪注】主治因上焦不通造成之全身性水肿,专治膈上之疾,中风浊痰不出,无法吞咽。仲
景方之瓜蒂散。
【药征】主治胸中有毒,欲吐而不吐也。
【用量】普通一钱至二钱。
【禁忌】凡虚弱之人禁忌之。吐后不止,可服半夏解之。
七十二、旋华
【本经原文】味甘温,主益气,去面皯黑,色媚好,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热邪气,利小便,
久服不饥轻身。今名旋覆花。
【产地】为野生多年蔓草,处处有,花及根供药用。
【性味】旋花之花,根,茎,叶俱甘滑微苦,性温。
【主治】旋花为固精强壮药并可合金疮,补劳损。
【别录】续筋骨,合金疮。
太乙金锁丹:功于秘精益髓,龙骨,覆盆子各五两,莲花蕊四两,栀子花三两,芡实米
100 粒,共为末,另以金樱子 200 枚,去皮臼杵捣烂,水七升煮浓汁一升,加药粉杵为丸梧
子大,每空心盐酒服下 30 丸,服至百日,极效。
【用量】普通五分至一二钱。
【禁忌】无。
【容川】旋覆花味微咸,花黄色,滴露而生,得金之气多,得水之气少,故润肺而利金降痰。
二五九、代赭
【本经原文】味苦,寒,无毒。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
沃漏下。生山谷。一名须丸。
【产地】产各处山中,我国北方多有之,色赤。
【性味】味苦甘,性寒,【或作平】,无毒。
【主治】代赭石为镇虚祛,养阴血要药,功能避邪毒,治气逆,痰逆,反胃,血中热,血痹,
血痢,女子赤白带下。
【别录】带下百病,产难胞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痢,大人小儿
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大明】安胎健脾,止反胃,吐血,鼻衄,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泻痢,脱精,遗溺,小儿惊
痫疳疾,金疮长肉,辟鬼魅。
【用量】入煎剂钱半至三钱,水飞用五分至一钱。
【禁忌】下部虚寒及阳虚阴痿者忌,胎前慎用,畏天雄附子,凡使,醋淬,研末,水飞用。
【容川】赭石重镇,其色赤,又入血分,故一名血师,因其能降血也。血为气之宅,故旋覆
花代赭石汤,止噫气者,正是行血而降其气也。
五、赤小豆
——本经无记载。
【产地】处处有之,以紧小者为良。
【性味】味辛(或作甘酸)性平,无毒。
【主治】赤小豆为行水散血,消肿解毒要药,主排痈肿脓血,水气肿账,治脚气,利小便,
疗一切痈疽恶疮发背,内外可用。
【别录】疗寒热,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下腹胀满,吐逆卒澼。
【甄权】治热毒,散恶血,除烦满,通气,健脾胃,令人美食,捣末同鸡子白涂一切热毒痈
肿,煮汁洗小儿黄烂疮,不过三度。
【士良】缩气行风,坚筋骨,抽肌肉。
【孟铣】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暴痢后气满不能食者,煮食一顿即愈,和鲤鱼煮
食,甚治脚气。
【日华】解小麦热毒,煮汁解酒毒,解衣粘缀。
【容川】赤小豆发芽,则能透达脓血。
【用量】普通钱半至三至四钱。
【禁忌】合鱼鲊食成消渴,作酱,同饭食成口疮,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令人肌瘦身
重。
【容川】黏涩又味甘,能填补止泻利。
一七一、知母
【本经原文】味苦,寒,无毒。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一名蚳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蝭母。
【产地】我国河内川谷濒河,及解州滁州多产之,为多年生草根横生,类万年青。
【主治】知母为清凉解热要药,功能泻肺火,清胃火,下水消肿,利二便。
【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疽,多服令人泄。
【甄权】心烦燥闷,骨热劳往来,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烦。
【大明】热劳传尸疰痛,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安心止惊悸。
【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痰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好古】泻火而上清肺金,滋水而下润肾燥,治命门相火有馀。
【容川】知母叶至难死。拔之犹生,即知其得水气多,故能清气分之热。
【禁忌】能滑肠,泄泻者忌,阳痿及易举易痿,脾弱饮食不化,胃虚不思食,均忌,勿犯铁
器,得黄相及酒良。
十六、粳米
——粳:硬也,糯:懦也、补脾清肺。
【产地】我国东南诸省。粳乃稻米之总称,有早中晚三收,晚者得金气多,性凉,尤能清热。
俗话:北粳凉,南粳温,白粳凉,红粳温,新米食之,动气。陈米佳,冲淡可以养胃。煮汁
煎汤,取其调胃,利小便,去湿热,除烦渴之功。
【性味】甘凉,得天地中和之气,色白入肺。
【主治】和胃补中,除烦清热,煮汁止渴。
【仲景】以清热补不足。
【张文潜】粥能畅胃气,生津液,每晨空腹食之,所补不细。与脏腑相宜者唯此最佳。
【用量】可以日常服用。
【禁忌】无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