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
[伤寒论]
390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
腹泻并见谵语、腹部硬痛的,是肠中有燥屎阻结,治疗可用小承气汤。 |
如果大便不通有燥屎的话,应该是小承气汤,现在已经严重到谵语了,就应该是大承气汤,即使下利也是用大承气汤攻,因为大便堵在肠子裹面,有间隙产生,看起来是下利,实际上是大便干在裹面,只要确定有燥屎在裹面,就须用大承气汤、所以有时候会用大承气汤去止利,因为有谵语的症状,谵语的产生,就是大便的浊气跑到脑里面去了。
|
391 |
[伤寒论]
391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
腹泻以后,更加心烦,胃脘部按之柔软的,这是虚烦的症候,宜治以栀子豉汤。 |
如果是心下鞕,代表胀满,是调胃承气汤证,这是实烦,如果是虚烦,就是栀子豉汤,这表示病已经接近好了,常在重病将近痊愈的时候服用。
|
392 |
[伤寒论]
392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
病人,宿有呕吐的,若是内有痈脓而引起的,不应见呕而止呕,应解毒排脓,脓尽则呕吐自然痊愈。 |
呕吐的人,有时候吐出来的是脓,从胃里面吐出来像胃痈,或从肺里面吐出来像肺痈、肺里面有脓,所以呕家不可以治呕,要让他先吐,如果病人是干呕、呕酸、呕苦水,这就不是呕家, 可以用止呕的药。
|
393 |
[伤寒论]
393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
呕吐而脉弱,小便反而清利,身上有轻度的发热,如果又见到手足厥冷,这是难治的症候,可用四逆汤主治。 |
照理说呕吐的病人胃裹面虚了,亦即胃里面的津液不够了,所以脉弱,小便复利,小便很多,下焦也是虚寒的,所以中焦、下焦都是虚寒的,身为微热,里面寒湿很盛,体能往外散了, 这都是阴太盛,阳不足了,所以四逆汤主之。
|
394 |
[伤寒论]
394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①吐涎沫:吐出清稀涎沫。 |
干呕,吐涎沫,头痛的,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主治宜用吴茱萸汤。 |
如果呕酸、呕苦,都是从胃里面来的,干呕就代表胃里面没有东西,为什么呕?因为肝脏肿太大了,肝横逆过来了,所以呕出来的黏液,是肝里面的东西,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是专门治呕的方,实际上吴茱萸汤是入肝脏的,西医的胃下垂就是吴茱萸汤证,这种人大部份都是酒客,酒喝多了,肝受不了了,中医看是肝寒,西医看是胃下垂,所以西医对胃下垂从来是治不好的。
|
395 |
[伤寒论]
395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96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
呕吐而见发热的,主治可用小柴胡汤。 |
大吐大下后,津液一定伤到了,极虚的时候病人已经很虚了,看病人体外还是有体温,医师误诊,没有注意到裹虚,再开了发汗的药,汗一出来,病人更虚,更虚的状况下,肠胃整个的虚寒掉了,这时候喝了水下去就得「哕」,用茯苓四逆汤,张仲景没出方子,但是讲得就是茯苓四逆汤,因为胃里面有停水,哕就是打嗝,打嗝就是胃气已绝,没有胃气了,胃没有蠕励了,这时候一喝水下去,水停在胃里面,就会造成打嗝,中医讲的胃气绝就是胃寒,西医讲的就是胃没有吸收功能了,这时候水一下去就会打嗝因为水是寒的冷的,所以是茯苓四逆汤证,四逆汤加茯苓,把水排掉。
|
397 |
[伤寒论]
397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原文
注释
译文
倪海厦
学习
|
|
|
伤寒病打嗝而又腹部胀满的,应察看病人的大小便,是哪一方面不通利,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病就可以获得痊愈。 |
如果在打嗝,肚子又胀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看看大小便那一个不通,通那一个,前部不利开五苓散,后部不利开承气汤,基本上这种状况都是能治的,如果不能治的话,就是人已经虚掉了,这时候攻下都没有用,如果病人是寒湿很盛的话,又哕,还是用茯苓四逆汤去救逆,如果肚子里面有实堵到,就茯苓四逆汤里面加去实的药,大黄去实,大黄没有所谓的寒热,如果是小便不出来,可以加猪苓、泽泻,但是一定以四逆汤为主证。 以上讲的是厥阴证。 原伤寒论之末篇辨霍乱病脉症并治法,辨阴阳易瘥后劳复脉症,辨痉湿暍脉症,这三脉症有经方家并列入伤寒之末篇,但又是金匮之始篇,实介于伤寒与金匮之间的连接篇,个人认为 伤寒到最末厥阴篇即可止,这最后三篇可置于金匮之首篇,以衔接伤寒与金匮本源于一书伤寒杂病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