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条辩: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注释:

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二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佐证。“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②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此属狭义伤寒,不是泛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翻译:

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倪海厦: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暂且不管,“必”,就是一定有的症状,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这就叫作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在临床上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因为人的体质不一样,体质好的人,得到伤寒会发热,体质不好的人,看不到发热,病直接进到里面了,但一定有的症状是恶寒,怕冷的现象。水停在表面上,会感觉到冷,水停滞,造成温度下降。人的神经,血脉系统,都是一直在循环、突然这部份被寒束到,产生障碍,神经没有好的营养去供应,病人会感觉到痛,这个痛就是因为压力而且冷,所以要把水排掉,如何把水排出去,同时把病毒排出去?因为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水份,如果攻的太过,结果感冒好了,人也脱水了,所以在排水的同时,要把丧失的津液同时补足。为什么会「呕逆」?一般来说,当病情进入少阳的以后,会有呕逆的现象,但在这里并不是进入少阳,而是病人本身肠胃有问题的人才会产生的现象,或平常肠胃很好,而大饱大饥之后或吃坏肚子上吐下泻的时候,感冒进来,才会呕逆,呕逆就是东西吃不下去,并不是每个人得到伤寒都会有呕逆的现象。脉阴阳俱紧,阴阳脉,过去有两派说法,一说左手为阴,右手为阳;左手为血,右手为气。一说轻轻摸到表面上跳得紧数强,重按到骨边,跳的更强,表是阳,里是阴,这二说法皆可。现在我们来做个总结,所谓阴阳脉,所谓寸为阳、尺为阴,这在临床上是最有用的,所以临床上摸到寸脉与尺脉都是又浮又紧,就是脉阴阳俱紧。
     太阳病,有一种会流汗,没有恶寒,但风吹的很难过,病人会发热、发烧(中风),有一种没有流汗、恶寒、怕冷、全身骨节酸痛,这是因为水排不出去(伤寒)。中风为什么不会骨节酸痛,因为水排得出去,所以滤过性病毒千百种,只分这两种就好了,按症处方,就是辨症论治。
    若以节气来看,“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所以在霜降到春分这段期间,被寒气所伤,就称为伤寒。因为寒气乃是冬天的正气,所以被冬天的 正气所伤而产生的伤寒,并非疫病,所以不会传染。
    在南方一样有伤寒证,在美国佛罗里达很多,例如长时间在冷气房工作,或是游泳突然跳进冷水中,都可能出现伤寒证。如果是身体很强的人,吹了冷气,可能只是皮肤痒一下就好了所以平常要保养身体,除了食物选择以外,就是要把肠胃保养好;人体要清灵、天是虚灵,人是清灵的意思,就是食物进入身体,二十四小时就要排出去,新陈代谢很好,就是“清”而能够“灵”动。
    我们临床使用麻黄或桂枝,就是看病人有汗或是无汗,就是中风与伤寒这两种病症的区别。


上一个 下一个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