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

标题: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原文: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径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针,气入针出,热不能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谓之。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动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注释:
【注释】
[1]自乘义为天干值日。人身某一部位每天都能逢到一个值日的天干。
[2]发蒙治疗头面耳目疾病的一种刺法,详见本书"刺节真邪"篇。
[3]振埃治疗喘咳胸满等病的一种刺法,详见本书"刺节真邪"篇。
[4]去爪治疗关节等四肢疾病,以及阴囊水肿的一种刺法,详见本书"刺节真邪"篇。
翻译:
【本章要点】
   本篇主要以阐述针刺的宜忌为中心,包括五禁、五夺、五过、五逆等法,其内容以五禁为首,故篇名"五禁"。
   本段主要阐述了五禁、五夺、五过、五逆等针刺宜禁的内容。

【译文】
黄帝问我听说针刺治疗时有五禁,什么叫五禁呢?
岐伯回五禁就是禁止针刺,凡遇到禁口,对某些部位应避免针刺。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五夺。岐伯道五夺,是指在气血衰弱,元气大伤时不能用泻法针刺,以免更伤元气。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五过。
岐伯道五过,是指补泻不要超过常度,超常则为过。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五逆。
岐伯道疾病与脉象相反,就称为五逆。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九宜。
岐伯道精通九针的理论,并能恰当运用,称为九宜。
黄帝问什么叫五禁?我想知道什么时间不能针刺。
岐伯天干与人体相对应,甲乙应头,所以每逢甲占磊三呈不要针刺头部,也不要用发蒙的方法针刺耳内。丙丁菇三要每逢丙日和日,不要用振摇法刺肩、喉和廉泉吴。夏暑对竺三足四肢,每逢戊日和己日,不能刺腹部和用去爪法葛世腰脉母逢厌日和辛日,不能刺股部和膝部的口,对应足胫,每逢壬、癸之日不能刺足胫的穴位。此所谓五禁。黄帝问什么叫五夺?岐伯答道五夺,是指五种因正气竺拳而垩成大虚的病证。形体肌肉极度消瘦为一夺。大出血为二夺。大汗出之后为三夺。大泄泻之后为四夺。分娩之后出血过多为五夺。五夺证都是元气大伤,不可再用泻法。
黄帝问什么叫五逆?
岐伯回答说热性病,脉应沉静而反见躁动,这是一逆;泄泻之后,脉反而洪大,这是二逆;患痹证缠绵不愈,隆起的肌肉溃破,身体发热,脉象偏移乃至无有,这是三逆;酷虐之邪伤到身体,身上发热,皮肤成粉白色,然后流鼻血,鼻血流而不止,这是四逆;寒热病伤到身体,脉象生硬,这是五逆。
上一个 下一个 返回